隨著數字化辦公的普及,電子合同已成為企業簽約的重要工具,但許多人對法律效力和使用規范仍存在誤解。本文梳理幾大常見誤區,助您避開簽約陷阱,保障合法權益。
誤區一:微信聊天記錄 ≠ 電子合同
許多人誤以為微信中的文字協議或口頭承諾具有法律效力,實則不然。根據《電子簽名法》,合規的電子合同需滿足“可追溯、可驗證、防篡改”三要素。微信聊天記錄雖能作為輔助證據,但因缺乏實名認證、時間戳固化等技術,難以單獨證明合同有效性。
企業若通過線上溝通達成合作意向,建議后續補充簽署正式電子合同。例如使用具備區塊鏈存證功能的平臺,確保聊天記錄與合同文本、簽約人身份、簽署時間等關鍵信息形成完整證據鏈,降低法律爭議風險。
誤區二:手寫簽名掃描件 ≠ 電子簽名
將手寫簽名掃描后插入文檔,是中小微企業常見的“偽電子簽名”操作。這種簽名方式無法滿足《電子簽名法》第十三條對“專有性”和“控制性”的要求。合規的電子簽名需通過權威CA機構頒發數字證書,并配合生物識別或動態驗證碼完成簽署。
以某企業糾紛案為例,法院曾駁回原告僅提供掃描簽名合同的上訴,因其無法證明簽名未被二次使用或篡改。建議選擇支持數字證書的簽約平臺,在簽署時同步綁定簽約人手機號、人臉信息等,確保簽名與簽署行為的唯一關聯性。
誤區三:警惕“三無”電子合同平臺
市場上部分平臺以“免費”“極速簽約”為噱頭,卻未取得《電子認證服務許可證》或缺乏ISO安全認證。此類平臺可能違規存儲用戶數據,甚至發生合同原文泄露、密鑰管理失控等問題,導致簽約方面臨信息安全和證據失效雙重風險。
選擇合規平臺需核驗三大資質:國家授時中心認證的時間戳服務、工信部許可的CA機構合作證明、以及符合《網絡安全法》的數據加密技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