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數字化辦公普及,電子合同雖為企業降本增效,但因操作不規范或平臺選擇失誤引發的糾紛也日益增多。若未提前規避風險,合同可能淪為“一紙空文”,甚至讓企業陷入被動維權困境。
因此,在電子合同簽約的時候,也要加以小心,以下從法律合規、技術安全、操作規范三個維度,為大家梳理一下,在電子合同簽約過程中,可能會遇到哪些風險。
1、遭遇風險先“報警”
確認合同法律效力電子合同的核心是確保其法律效力,否則糾紛發生時將難以維權。
2、警惕“無效簽名”陷阱
普通圖片蓋章、未認證的電子簽章不具備法律效力。需使用經CA機構認證的數字簽名,并搭配區塊鏈存證技術,確保簽名與簽署人身份強綁定。
3、格式條款“埋雷”風險
合同中若存在未顯著提示的免責條款(如將違約責任藏于長篇文字中),可能被法院認定無效。務必對核心條款(如付款條件、違約賠償)單獨彈窗確認,并留存用戶閱讀記錄。
4、主體身份“李鬼”風險
個人簽約需完成“人臉識別+四要素核驗”(身份證、銀行卡、手機號、姓名),企業簽約需核驗營業執照及代理人授權書。某企業因未驗證代理權限,導致合同被法院判定無效。
如今,使用電子合同簽約的朋友越來越多,但是一定要注意選擇靠譜的電子合同簽約平臺,這樣才能提高大家在電子合同簽約過程中的安全。
作為全證據鏈電子簽名領先者,簽盾致力于為企業、政府及個人用戶提供安全合規、高效便捷的數智化電子簽名解決方案,已服務了超過100000的用戶,覆蓋30多個行業、超過100個細分領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