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字化轉型浪潮下,電子合同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,一方面是電子合同簽約的實現,可以幫助企業加快數字化的進程,另一方面,使用電子合同簽約可以有效助力企業實現降本增效,每年因此節省數十萬乃至上百萬的成本,這是打動企業使用電子合同簽約非常重要的一點。
那么,對于想使用電子合同簽署平臺的朋友來說,這些平臺的費用是非常關注的。接下來就給大家簡單算算,在使用電子合同簽署平臺的時候到底需要付出多少成本。
一、成本三要素解析
1、初始投入成本:包含系統對接費(API/SDK集成平均3-5萬元)、定制開發費(按功能點計價,單個模塊約1-3萬元),不過這些是需要用到定制開發才需要支付,如果是直接在電子合同簽約平臺上使用,那么這些錢就不需要了。
2、運營使用成本:
(1)按份計費:單份合同0.5-5元(基礎套餐)
(2)包年套餐:5千-5萬元/年(含10萬-50萬份合同)
(3)API調用費:0.1-0.5元/次(適合高頻場景)
2、增值服務成本:電子存證(20-50元/份)、智能審批流(按節點收費)、多語言支持(加收30%-50%基礎費)
二、四大隱藏收費陷阱
1、超額階梯計價:某平臺基礎套餐5萬元/年含20萬份,超出部分按0.8元/份計費
2、存儲超期費:合同存儲超3年加收50%費用
3、多渠道適配費:小程序/H5簽署加收20%-30%技術服務費
4、司法出證費:單份存證報告收費80-200元
三、智能選型四步法
1、規模匹配:
(1)初創企業:選SaaS化平臺(年費<1萬元)
(2)中大型企業:選支持混合云部署的平臺(如簽盾電子合同,可定制審批流)
2、技術適配:需API對接企業優選開放平臺,某制造企業通過API集成實現合同自動歸檔,年省人力成本12萬元
3、合規驗證:優先選擇通過電子簽名法認證的平臺,某金融企業因此通過銀保監合規檢查
4、成本測算:建議采用"總擁有成本(TCO)"模型,某集團測算顯示,電子簽約較紙質合同綜合成本降低76%
當前市場呈現"兩極分化":傳統平臺依賴品牌溢價,新興平臺以技術創新突圍。建議企業建立"成本-效率"雙維度評估模型,結合業務場景選擇最優解。
作為全證據鏈電子簽名領先者,簽盾致力于為企業、政府及個人用戶提供安全合規、高效便捷的數智化電子簽名解決方案,已服務了超過100000的用戶,覆蓋30多個行業、超過100個細分領域。
最關鍵的是,簽盾提供免費的試用,這樣一來,你之前有沒有使用過電子合同簽約都沒關系,可以直接申請免費的試用,不花錢先體驗一下電子合同簽約,再根據自己的需求來使用,大幅節約你的成本。是不是很心動,趕快行動起來,擁抱電子合同簽約的時代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