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簽署合同時,你以為看到對方簽字畫押了,就可以確保萬無一失?在遇到這件事之前,我跟你一樣也是絲毫沒有懷疑,畢竟都畫押了還能出問題。但是現實當中,更魔幻的事都有可能。
就在去年,發生了一件令人瞠目結舌的事情,一實習生實習期間通過偷拍公司公章,竟從公司套現800多萬“跑路”,這簡直太不可思議了。
到底怎么發生的呢?這個小小的實習生又是如何攪動風云的?接下來就給大家好好講講。
上市公司被實習生“坑慘”
事情回到2024年,某互聯網大廠實習生李某,在實習期間偷拍公司公章,并且用AI工具生成仿真電子章,偽造出三份董事長親簽的服務器采購合同,上面還有簽約時按的手印。更絕的是,為了提高合同的可信度,他通過某平臺找到了一個團隊,將打印出來的合同做舊,并把這份紙張泛黃的合同提交給公司,成功騙過財務、法務、監察三個部門,最后套現870萬后連夜逃往東南亞。
在法院披露的審判書當中可以了解,這實習生之所以能接連騙過公司多個部門,拿到巨額的資金,主要是他偽造的「騎縫章」嚴絲合縫,肉眼很難辨別,而且用紫外線燈照射才會顯形的防偽水印,也被他利用做舊團隊1:1復刻。最神奇的是,這份合同的簽署日期是發生在公司成立的第3年,那會兒這個實習生還沒有進入公司呢,竟然在整個審批的過程中沒有一個人發現。
接連而來的意外,讓這位實習生成功“騙”到巨額錢財跑路,而公司則承擔了這巨額的損失,真的是一出好戲。但是導致該上市公司出現這一巨大損失的原因,還是因為在進行業務合作時,還是采用傳統的紙質合同簽約,讓這實習生找到了“機會”。
為什么紙質合同簽約會有這樣的空子呢?主要的原因還是公司內部對合同審批審查流程不規范,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紙質合同簽約的客觀因素造成的。
1、簽署成本高且效率低
成本高昂:紙質合同需要紙張、打印、郵寄等成本,特別是異地簽署或涉及大量合同的情況下,這些成本會顯著上升。
耗時長效率低:合同雙方需要通過郵寄等方式傳遞合同文本進行簽字蓋章,這一過程耗時長,且容易受各種因素(如天氣、交通等)影響,導致簽署效率低下。
2、管理難度大且易丟失
管理困難:紙質合同的管理需要占用大量物理空間,且隨著時間的推移,合同數量不斷增加,管理難度也隨之增大。
易丟失和損毀:紙質合同容易因各種原因(如自然災害、人為疏忽等)而丟失或損毀,給合同雙方帶來不必要的風險和損失。
3、存在假冒代簽風險
驗證身份困難:線下簽署合同無法有效驗證簽署人的身份真實性,存在盜用、私刻公章和篡改合同的風險。
假冒代簽頻發:由于紙質合同簽署過程中缺乏有效的身份驗證手段,假冒代簽現象時有發生,給合同雙方帶來法律糾紛和經濟損失。
那么,如果扭轉紙質合同簽約可能引發的這類風險呢?其實,在這個事件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合同審批流轉過程中,對公章和簽名做了手腳,隨著技術的發展,已經有了很好的應對方法,比如通過電子合同簽約來杜絕這類現象,直接以技術的手段鎖死簽約“風險”。
那么,電子合同簽約時,可以為簽署雙方帶來哪些技術保障呢?
1、生物核驗
在電子合同簽約時,可以通過人臉識別、短信驗證、密碼驗證登多種核驗方式,來確定簽署人是本人,身份不會被冒用,確保合同的真實發生。
2、技術防偽
在電子合同簽約過程中,能夠對簽章進行真偽驗證,并且一旦簽約之后,內容無法修改。也就是說,如果有人想要利用修改合同來達成自己的某些“目的”,電子合同簽約直接斷了這條路,進一步保證簽約的安全。
3、司法存證
電子合同簽約時,平臺方如簽盾等,可以對電子簽約的全過程進行存證,詳細記錄簽約過程并生成符合法律規范的證據材料,實時同步公證處、法院、仲裁委進行存證。這樣以來,如果發生合同糾紛,可以利用這些材料保證自己的權益不受侵害。
最高法2024年數據顯示,采用電子合同的企業,合同糾紛勝訴率暴漲至92%,平均審理周期從180天壓縮到17天,這不僅大大提升了簽約安全,也減少了在遇到法律訴訟時投入的成本,盡可能降低簽約當事人的成本。
電子合同簽約如今已經廣泛應用在各個行業,很多企業尤其是大型集團、政府單位等,都早已掀起了數字化簽約的變革,我們在各種簽約場合當中,也越來越能看到電子合同簽約的身影。因此,如果你還沒開啟電子合同簽約提升自己的簽約安全,那么就從現在開始吧,規范合同簽約流程,保證簽約安全,向各種可能引發合同簽約風險的事情說no!